English

“老字号”家族又添“新丁”

1998-12-0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“老城市”系列“新”“旧”不一 我有话说

当一波一波的“老字号”出版物随着读者购买热情的锐减而渐趋平静的时候,“老城市”系列(《老北京》、《老上海》、《老南京》,江苏美术出版杜)以高“靓”度的视觉冲击效果,在由“老照片”、“老古董”、“老房子”、“老相片”、“老新闻”、“老镜头”、“老历史”构成的“老字号”家族中再添“新丁”,并以首版10000套的标准印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心书店登台亮相。

因为“老照片”的行销滑坡,也由于《老漫画》销售业绩的不良,出版界的许多策划编辑开始将自己正在策划中的“老字号”出版物作了放弃的打算;因为在“老照片”系列出版物中的“撞车”事故频繁,那些在世纪末多愁善感的读者对“老字号”图书渐渐“起腻”,并开始对这些书“究竟是否值得倾心购阅”产生疑问。就是在这样的读者购书心理和图书市场背景下,江苏美术出版社的“老城市”系列图书小心翼翼地来到了我们的视野。

对这套丛书秉持乐观情绪的江苏美术出版人,也许会对记者的前述市场状况心存异议,因为他们对这套洋溢着浓郁“旧影”文化的出版物所葆有的文化含金量极富信心。但记者却对投石问路的前三种书“新”“旧”不一的构思风格和行文水平给销售带来的潜在影响,深感担忧。

应该说,前三种书(《老北京》、《老上海》、《老南京》)的图片选取都是很有眼光的,无论图片的选择角度还是图片安排的布局谋篇,水平都比较接近,算得上高质量。但由目前国内著名的文坛三人士担纲的行文思路却个个不一,“老”的水平和味道有些差异。在老京城文化的深厚氛围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徐城北,对老北京的遗闻趣事、旧人掌故,实在是耳熟能详,兼之近年来旧京城文化的探询,徐城北的写作过程可谓得心应手,浑然天成。在这三本书里,如果以“老”得够味为写作要求的话,记者认为《老北京》“老”的水平,堪称范本。相比之下,作家出身的叶兆言,好像很喜欢借古喻今,尽管《老南京》所叙尽是旧闻旧事旧人,但作者总想评论一番,如“学府梦寻”、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等章节,就是评论的色彩过于沉重了些。《老南京》交汇着一种“新”、“老”混合的味道,作者的评论,使我们很自然地将叶兆言和他的《老南京》读成一本老文化评论作品而不是叙事作品,作者好像认为在这种原文化叙述里加进评论才显得深刻。而对很多人来说,原汁原味的老城市文化是不需要评论的,原貌也许才更深刻,否则我们去读《城市季风》好了,《老南京》老不老,新不新,在“老”字上所传达的“原始文化”精神,显然比不上滑润至极的《老北京》。由吴亮担纲的《老上海》尽显老上海的一丝一丝海派精神。近年来由文学批评进入艺术批评的吴亮,在电视主持人期间对上海的现代艺术进行过非常精到的批评。在《老上海》的写作中,吴亮显然把老上海的一幅幅旧照片组合成一个“大上海”在细细把玩,只不过这种把玩因为融入了现代艺术批评情结而有点过火,在《老上海》中,一些纯艺术的概念如“本真”、“换幕”、“梦游”、“综合与拼贴”、“仿像”、“集体幻觉”、“年代表情”等把“老上海”弄成了“先锋”艺术,虽然我们在《老上海》里所获得的艺术感受最为丰富,但《老上海》在传达“老城市”这一概念上并不充分,甚至有点别扭,让人读来,心生不尴不尬之虞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